南京刑事律师姬传生-提供刑事辩护找律师,取保候审、无罪辩护、法律咨询、二审改判

擅长重大案件辩护事务,成功案例多,经验资深,高校教授专家团论证被告人申诉代理!

咨询电话:15695295888
               15695295999

视器视力损伤之轻伤二级

发表时间:2020-11-27 11:09:02    来源:刑事律师网     阅读: 1955次

  眼球穿通伤或者眼球破裂伤;前房出血须手术治疗;房角后退;虹膜根部离断或者虹膜缺损超过1个象限;睫状体脱离;晶状体脱位;玻璃体积血;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外伤性视网膜出血;外伤性黄斑裂孔;外伤性脉络膜脱离。

  一、眼球穿通伤或者眼球破裂伤

  此条款中有一个硬性规定,就是眼球的穿透伤或者是眼球的破裂伤,一定要有眼球的穿透性损伤或者眼球的破裂伤的临床诊断标准,这种穿通伤或者眼球的破裂伤并没有将眼球内容物溢出的条件限定。如果眼球内容物溢出,有专门条款的可以用专门条款进行鉴定,没有专门条款的可以用本条款进行类推性鉴定。本条款中并没有对视力性损害作出限定条件,如果有视力或视野丧失或部分丧失的,不能用本条款鉴定。本条款的中心意思是,只要是外伤后造成眼球的穿通伤或者是眼球破裂伤的,不管后遗症如何,也不管治疗效果如何,就可以适用本条款鉴定。也就是以损伤后的临床症状及临床客观检查结果为主要鉴定依据。

  附:眼球穿通伤分级(临床医学通用参考标准):

  I级:单纯性角膜裂伤:

  Ⅱ级:角膜或巩膜裂伤,葡萄膜组织脱出,伴有或单独有晶状体损伤或玻璃体损伤:

  Ⅲ级:角膜、巩膜裂伤或角膜、巩膜联合裂伤,葡萄膜组织脱出,同时伴有晶状体损伤和多量玻璃体脱失:

  Ⅳ级:角膜、巩膜多处或较大损伤,眼内容物大量丢失,眼球不成形,眼内各组织严重损伤,或异物存留,并发感染。

  二、前房出血须手术治疗

  外伤性前房出血是眼科常见急症,少量出血可自行吸收,出血量多或处理不当以及伴发其他病变时,多严重影响视力。

  手术治疗:主要行前房穿刺冲洗,手术指征为保守治疗6天,前房积血无减少,眼压升高者或裂隙灯下角膜有早期血染者,应将新配置的2000。10000u/ml的尿激酶行前房冲洗等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条款在鉴定引用时要注意的是,不管外伤性前房出血量多少,只要是临床医疗在检查及正确诊断后决定手术的,或者是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后再决定手术的,都符合本条款的规定本意。

  在司法鉴定中要注意的是,本条款规定的是损伤的经过,不是预后的情况,如果预后较差的或造成失明的则不能适用本条款。

  临床上前房积血有以下几种分类法:

  (一)常用分度法

  I级:前房积血不到1/3者为前房积血一级;

  Ⅱ级:积血达1//3—2/3者为前房积血二级;

  Ⅲ级:积血多于2/3者为前房积血三级。

  (二)按出血量可分为四类:

  I级:积血量少于前房1/4:

  Ⅱ级:积血占前房1/4至1/2:

  Ⅲ级:积血占前房1/2至3/4:

  Ⅳ级:积血占3/4前房至全前房。

  (三)按出血吸收时间分类:前房积血多能自行吸收,但若积血量较大时,则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有人对前房出血的吸收时间进行了分类。

  I级:吸收时间为l天;

  Ⅱ级:吸收时间平均为5天;

  Ⅲ级:吸收时间为6天;

  Ⅳ级:吸收时间平均为10天。

  (四)根据青光眼发生情况分类:由于前房积血存在继发性青光眼这一严重并发症,因此,也可以将前房积血分为三级。

  I级:积血量小于前房的1/3,青光眼发生率为7.6c/o;

  Ⅱ级:积血量占前房的1/3至1/2,青光眼发生率为30. 43%:

  Ⅲ级:积血量大于前房的1/2或充满前房,青光眼的发生率为58. 820/0。

  因此,对前房积血按出血量及吸收时间进行程度划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对预后进行估计,有助于正确进行法医学鉴定。

  三、损伤性房角后退

  本条款规定的只是一种损伤后的一个症状变化,不是一个疾病的完整诊断。出现此种现象的也可能会发展为外伤性青光眼,也可以经过保守治疗完全康复。所以在损伤后出现房角后退的就可以适用本条款进行鉴定。如果发展为青光眼的就不能引用本条款了。

  外伤性青光眼是由于眼球受钝挫伤引起前房角后退、小梁网水肿变性,房水排出受阻所引起的一种继发性青光眼。其临床表现与原发性开角青光眼相似,故易被误诊。房角后退继发青光眼可于伤后数周、数月、数年或10年以上发病。有前房出血的挫伤眼大多有房角后退,但房角后退性青光眼的发生率并不很高。一般认为,房角后退>1800者,发生青光眼的可能性大。

  大多数病人无自觉症状,少数病人可有轻度眼胀、头痛、视蒙等症状;眼压升高;房角镜检查:房角开放,可见部分甚至全周周边前房变深,虹膜根部附着点后退,睫状体带变宽;可出现青光眼性视乳头凹陷、萎缩和视野缺损。有眼球钝挫伤史;单眼发病;眼压升高;房角开放,有房角后退的表现。

  四、虹膜根部离断或者虹膜缺损超过1个象限

  虹膜根部离断见于眼外伤、手术误伤等情况,偶可见于激光虹膜手术后。严重时可产生单眼复视、畏光或眩光、双瞳、视力障碍、影响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稳定等后果。没有位于睑裂区的小范围虹膜根部离断无须处理,虹膜根部离断影响视功能时需要手术修复。

  严重的眼挫伤或爆炸伤,致眼球前部受冲击,房水向后的压力,使虹膜向后房压陷,虹膜根部与睫状体连接处比较薄弱,扩展较为紧张,受重度撞击时,虹膜根部易发生断离。如果虹膜根部离断范围小于1个象限,又不在睑裂区,对视功能影响不大,可不作特殊处理。如果离断范围较大或位于睑裂区,造成双瞳,易导致单眼复视、畏光、散光等现象,影响视功能。

  手术修复离断的虹膜对消除症状,改善和恢复视功能是十分必要的。虹膜根部离断的修复必须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在受伤初期,伤眼均有不同程度的虹膜睫状体炎,并且多伴有前房积血,晶状体、玻璃体及视网膜的损伤,必须用皮质类固醇控制炎性反应,药物治疗促进积血的吸收等综合治疗,待病情稳定后,方可不失时机地手术修复。若保守治疗时间过长,产生虹膜后粘连或萎缩,则给手术增加难度并给预后带来影响。若有其他并发症,可采取联合手术或分期手术。

  五、损伤性睫状体脱离

  睫状体解离:眼球受钝挫伤后睫状体与巩膜突分离,前房与脉络膜上腔沟通,引起低眼压为主表现的一组疾病。

  1.睫状体脱离:睫状体与巩膜分离,但是未与巩膜突分离,前房不与脉络膜上腔沟通,前房角镜检查正常。

  2.致伤机制:钝挫伤造成瞬时解剖变形,角膜及前部巩膜突然向后移位,由于眼内液体不能被压缩,赤道部代偿性扩张。这种强制性的扩张造成组织分离,产生特征性的分裂和撕裂。

  3.常见前部损伤部位:

  瞳孔括约肌——放射状裂伤;虹膜周边部——虹膜根部离断;前部睫状体——房角后退;睫状体与巩膜突附着处——睫状体解离;小梁网——组织分裂或分离;悬韧带——晶状体半脱位或脱位;视网膜与锯齿缘附着处——锯齿缘离断、脱离;房角后退与睫状体解离。

  房角后退——睫状体自身的撕裂,常常发生在环形肌与纵形肌之间,虹膜根部向后移位,造成睫状体带增大。周边前房深度的变化提示可能存在房角后退。睫状体解离——睫状体与巩膜突的分离,导致巩膜内面暴露,睫状体解离所致低眼压,睫状体与巩膜突的分离,巩膜内面暴露,房水从前房直接流人脉络膜上腔,从脉络膜巩膜通道流出。

  如果眼压低于9~ lOmmHg(表层巩膜经脉压),应考虑睫状体解离的存在。屈光变化——由于睫状体解离,造成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厚度增加,晶状体虹膜隔前移,导致屈光度增大;眼球变形,散光增大。

  六、损伤性晶状体脱位

  本条款只适用于外伤性晶体脱位。对原有明显的眼病,如慢性炎症、高度近180视、视网膜脱离等,因晶体悬韧带已有一定的病变,于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致晶体脱位者,在评定损伤程度的同时应给以注明,轻微外力只应作为条件或诱因。致晶体脱位的根本原因应为既往眼内疾病,原则上不评定损伤程度。

  (一)晶体半脱位

  晶体半脱位,临床上亦称为晶体移位,但仍在虹膜后方的晶体平面上,瞳孑L区可见部分晶体,散瞳后可见晶体的赤道部,此为晶体的半脱位。典型的晶体半脱位在扩瞳后极易认识,但在扩瞳前,容易漏诊。轻度半脱位更易漏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怀疑有晶体半脱位?这是避免漏诊的前提。虹膜有震颤、晶体震颤、瞳孔缘或虹膜孑L中有玻璃体疝,任何一种现象都表明可能有晶体半脱位。眼球转动时晶体震颤者,虽然也可见于眼前段巨眼及过熟白内障,但最主要表明为晶体半脱位。

  发生晶体震颤者必须有广泛的悬韧带断裂及玻璃体液化,因此,半脱位者并不全都显现震颤。家族中有晶体脱位病史者,另一眼为先天性晶体脱位者、较重的眼挫伤、重症眼内炎症、视网膜脱离术后,都应该有意识地让病眼转动,注意虹膜或晶体有无震颤,并用显微镜观察有无玻璃体疝,前房是否深浅不一致,两侧Y缝合的位置有无明显差异。疑有半脱位者,可扩大瞳孑L检查晶体赤道部。

  1.晶体半脱位的分类

  (1)先天性半脱位:先天性晶体半脱位称为晶体异位,均为两侧性。两侧性的应首先想到先天性,先天性异位者应该检查全身有无异常,手指细长为Marfan综合征及高胱氨酸尿症的特征,后者有神经病或智能缺陷,尿中有高胱氨酸,手指粗短者为Marchesani综合征的特征,其他的先天异常极少见。例如手及大关节的皮肤特别细腻,脆性强,血管脆性强而易出血(Ehlers - Danlos综合征);成比例的侏儒;尖头畸形者如尚有眼球突出、视神经萎缩、下颌前突者提示为Crouzon病。 先天性晶体半脱位有时可到成年后因外伤而成脱位,才引起患者注意,此主要因素应属先天性疾病。

  (2)后天性晶体半脱位:有外伤及自发两种,都不能称为异位,确切应称之为半脱位,以资与先天性半脱位区别。

  (3)外伤性晶体半脱位为单侧性,都有极为明显的眼挫伤史,患眼常合并有其他挫伤体征。手术后晶体半脱位可见于不恰当的抗青光眼手术、视网膜脱离手术。外伤性晶体半脱位是因附着在晶体囊外层的悬韧带断裂而发生的,用裂隙灯可见晶体的小带层有破裂。

  2.自发性晶体半脱位为单侧性。病因主要为:

  (1)悬韧带被机械性的牵引:见于先天性青光眼、角膜葡萄肿及高度近视眼;悬韧带被白细胞的蛋白分解作用破坏:多见于急性眼内炎症;

  (2)玻璃体变性及液化伴有悬韧带变性或萎缩:尤其多见于高度近视、陈旧性脉络膜炎或睫状体炎、视网膜脱离、铜末沉着;

  (3)悬韧带受肉芽组织的侵犯:为邻近组织的慢性炎症;

  (4)睫状膜或玻璃体大片疤痕组织牵拉:睫状体或玻璃体出血后或视网膜脱离术后:

  3.晶体前移:由于角膜溃疡突然穿孔,睫状体肿瘤将晶体推移;悬韧带被溶解弱化:潜伏有慢性炎症的眼球,或有如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或过熟期白内障等缓慢进行的病变,悬韧带与玻璃体一样逐渐被溶解弱化。悬韧带一有病变,轻微的眼球外伤即可使晶体发生半脱位。

  (二)晶体前脱位

  晶状体悬韧带完全断裂,远离髌状窝称晶体脱位。情况较半脱位严重。晶体脱位又分前、后两种。前脱位可嵌在瞳孔,或脱入前房,因外伤而致晶体脱位于结膜下者极为罕见。向后可进入玻璃体,偶尔甚至钻入视网膜下。

  晶体嵌在瞳孔:少见发生于外伤后。在临床上要与纤维蛋白的渗出物块区别。

  1.诊断:混浊的晶体在前房中一目了然。透明的晶体在前房中有如水中的一滴油脂,此因晶体的屈光率与房水不同之故。晶体充塞了几乎整个前房,只有周边圈未堵塞,前房变深。裂隙灯检查,若为透明的晶体,则可见晶体的分割带及Y缝等特征,混浊的晶体,根据鲜明光滑的边缘即可确定,液化的过熟期内障脱入前房,因它质地极软,可以占领整个前房,难以看到晶体边缘,但晶体的光滑边缘或裙边状边缘是判别晶体的重要根据,此时其病史——长期瞳孔发白和白块突然变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并发症:是难以控制的急性继发性青光眼、严重的虹膜睫状体炎、角膜混浊等。

  (三)晶体位置上找不到晶体

  有两种可能:晶体后脱位及无晶体(手术后、外伤后、先天性)。

  1.晶体后脱位

  (1)临床表现

  晶体后脱位较前脱位多,前房异乎寻常地深,眼球转动时有虹膜震颤,一般是由此两种现象而引起怀疑,但必须用下述三种检查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来加以具体证实。

  (2)临床检查

  将光线聚成束状,以观看Tyndall现象之方法,如看不到晶体的光带则证明晶体已消失。检眼镜可检见脱入玻璃体中的晶体,因重力作用,它常位于低下部。若晶体仍然透明,则它呈一个透明的,几乎是圆球形的,边缘黑暗似油滴样的小块;若晶体是混浊的,则更易发现。在早期它常沉落在眼球下部,可以自由移动,因此如一时找不到,可以令患者变换体位以便检查。裂隙灯检查晶体已毫无踪影,瞳孔区内只可见玻璃体膜,而非晶体前囊。

  (3)注意事项

  确定晶体已不在原来位置后,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有无手术摘除晶体的伤口或外伤性晶体脱出眼球的裂口;

  ②晶体是否被破坏或吸收;

  ③是否脱入眼球后部;

  ④并发症:在玻璃体内的晶体经过一个时期后即被渗出物粘着而附于球壁上,若囊膜未破,可容忍相当时期,但最终多发生变性形成白内障,部分或全部吸收者极少见;囊膜若已破裂或渗透性改变,很可能发生晶体过敏性色素膜炎及继发性青光眼;部分病例还可并发视网膜脱离。

  2.无晶体

  晶体正常占据的位置上已找不到晶体,玻璃体内也找不到晶体,称为无晶体。

  前房变深、虹膜震颤、瞳孔后已无晶体。有时在该处可见既不透明也不很混浊的薄膜组织,这种薄膜为内障变性吸收后剩下的囊,或为晶体囊外摘除术后或穿孔伤后遗留的囊膜及皮质等,它也称为Soemmering环。

  (四)晶体脱位的损伤程度评定要点

  1.确定眼部有无外伤史:眼部钝挫伤或眼球穿通伤。

  2.明确诊断:

  (1)急性外伤性晶体脱位除可见虹膜震颤、晶体震颤、玻璃体前疝等临床特征外,通过眼科系统检查多可以找到脱位的晶体,即可确诊。

  (2)外伤性晶体脱位晚期由于晶体可部分或全部吸收,检查难度较大,应注意排除非外伤性晶体脱位。如:先天性晶体脱位多为双侧且伴有中胚层营养不良或全身性疾病的特征性改变;自发性晶体脱位多伴有其他眼病的存在,经系统眼科检查便可查明。

  七、损伤性玻璃体积血

  本条款要求的是外伤性玻璃体积血,此种情况的就可以引用本条款鉴定。外伤玻璃体积血后可以根据伤情,临床医生可以决定当时手术,也可以根据保守治疗的效果再决定远期手术。只要能证明玻璃体的出血是外伤造成的,不管需要手术于否可以引用本条款鉴定。

  玻璃体本身无血管,不会发生出血。引起玻璃体出血的原因很多,其中眼外伤是发生出血的一种原因。对于玻璃体出血的临床专科诊断比较容易,但是一定要与患者本身原有疾病所造成的出血相鉴别。如果患者本身患有出血性疾病的,这次外伤导致了玻璃体的出血时,可以用损伤“参与度”的原理进行评定。

  无论是临床专科医生还是司法鉴定人员,在进行确定伤者有无玻璃体内出血时,一定要注意损伤与出血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别是时间上有无紧密的联系。在出血后的临床症状上更要注意观察及检查。如果出血量不多,患者可能出现飞蝇的感觉。当出血量较大时,伤者的视力即可出现突然的减退或立即失明。

  对伤者眼底检查时可以发现玻璃体有血性浮游物,如果出血量大时眼底根本就无法观察。

  对于玻璃体的外伤性出血的病例,并不是都要进行立即手术,一定注意手术的适应证。对大量出血无法自行吸收的病人,未合并视网膜脱离的可以观察或保守治疗6个月,如果出血仍不能吸收的,可以考虑进行玻璃体的切割手术。如果合并有视网膜脱离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应当及时手术对玻璃体行切割术。

  综上所述,对外伤性玻璃体出血的,才能引用本条款进行司法鉴定。如果医生对适应证掌握得不好,盲目地将禁忌证进行了手术,对产生的后果可以从多因一果方面进行鉴定。

  八、外伤性视网膜脱离

  此条款所规定的是外伤性的视网膜脱离,所以外伤性的视网膜手术是一个急诊性手术或者是一个应尽早进行治疗的手术,否则预后较差。只要是外伤性视网膜脱离,不管有无手术指征,只要是临床上能确诊的就可以适用本条款进行鉴定。

  紧急手术适应证有以下几点:本条款规定没有要求有手术指征,但是在临床上有好多的临床医生在手术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差异,如果盲目地将没有手术指征的损伤进行了手术,将可能发生失明。如果有手术指征的而不进行手术即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期,也可以造成伤者的失明。所以在鉴定的时候要鉴定患者是否需要手术,如果选择失误,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将是多因一果性质的,在鉴定时就要考虑责任的比例问题。不能将医疗的错误结果也加到被告人身上,所以鉴定人一定要秉公鉴定,科学鉴定。如果损伤严重,即使手术治疗也不能排除视力丧失的可能时,即按损害后果进行鉴定损伤程度。

  下面将手术适应症介绍如下:

  (一)逼迫黄斑部的脱离,或新鲜的黄斑部的脱离。因为黄斑部的脱离24小时后即出现变性,超过这个时限即使手术复位,其视力的恢复将要受到影响。

  (二)上方脱离。此时,视网膜下积液的重力作用,使脱离易向下扩展并可侵及黄斑,特别是对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马蹄形裂孔或者是较小的圆孔预后更差。

  (三)视网膜脱离区有较多的血管桥,当裂孔缘出现牵拉时,血管桥就容易发生断裂性出血,影响手术及预后。

  (四)如果伤者原来就患有较严重的高度近视、无晶体眼,又出现较为严重的视网膜裂孔的,更应当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五)如果伤者在外伤后已经做了玻璃体的切割手术,而后又并发视网膜脱离的,由于玻璃体腔均由液体替代,如果不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视网膜的全脱离。

  (六)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后其他情况的手术适应证等。

  在司法鉴定时,如果伤者原来就患有较严重的高度近视、无晶体眼,又出现较为严重的视网膜裂孔的,此种情况下如果稍有点外伤即可以出现视网膜脱离,对于此种。隋况的鉴定要慎重,分析这种视网膜脱离与外伤的关系,是直接关系还是间接关系,是一因一果还是多因一果,在鉴定的分析说明中要阐明这种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机制,要用损伤参与度的原理进行科学的分析鉴定。

  九、外伤性视网膜出血

  视网膜是由大脑向外伸延的视觉神经末梢组织,其结构复杂、精细、脆弱而代谢旺盛。当眼球遭受挫伤时,常引起视网膜和脉络膜损伤,主要是血管反应性改变,早期为血管痉挛,继之为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发生视网膜水肿、渗出及出血等改变。严重眼球挫伤,可引起视网膜破裂,导致视网膜脱离。

  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出现视网膜挫伤后,在受伤的当时就可以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可以有中心暗点出现;在进行眼底检查时可以发现:视网膜出血,视网膜震荡,后极部视网膜水肿、混浊,重者黄斑囊样变性或形成裂孑L,视网膜裂孔、脱离。

  临床主要诊断依据有以下三点:

  (一)眼球有钝挫伤史;

  (二)视力迅速下降,有中心暗点;

  (三)眼底检查:视网膜呈灰白色水肿、混浊、出血,严重者视网膜变性或裂孔、脱离。

  在司法鉴定中要注意的是,此条款规定的是损伤当时的临床诊断,不是预后的情况。只要是在损伤后能确定为视网膜挫伤出血的(以上三个诊断依据都要具备)就可以引用本条款。

  十、外伤性黄斑裂孔

  只要是临床上能确诊为外伤性黄斑裂孔的,即可以适用本条款进行鉴定。如果预后较差,伴有视力障碍的或视野缺陷的,则不能用本条款鉴定。

  外伤性黄斑裂孔在临床上有以下表现:

  1.视力减退

  黄斑部裂孔或脱离一旦形成,中心视力即可明显下降。这是因为这个部位的裂孔和脱离可影响中心凹的功能。视力下降是黄斑裂孔的主要症状,可伴有视物变形和中心暗点,与视网膜损伤和缺失的量有关。

  2.眼底检查

  黄斑区可见一圆形或椭圆形边缘锐利的孑L洞,裂孔大小不一,裂孑L的基底部为暗红色(为深层脉络膜血管的颜色),用裂隙灯显微镜在前置镜下检查,可见光线中断,有视网膜下积液时孑L周有白色圈。如视网膜下积液多时,裂孔边缘可见卷边,形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以裂孔为中心的视网膜隆起,可发展为全视网膜脱离,有时可见玻璃体条索。机化斑、色素增殖或脉络膜破裂、出血等也常常可以在有眼部外伤史的患者中见到。

  3.视野检查

  可发现与黄斑裂孔相对应的中心或旁中心暗点,视野损害以2—3度多见.5度以上较少见,周边视野无损害。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全层黄斑裂孔表现为荧光透见,外板层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窗样缺损,内板层孔表现为微弱的透见荧光,如接近全层裂孔则表现为窗样缺损。

  4.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CT)

  全层黄斑裂孔的OCT图像表现为黄斑区深达色素上皮层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全层缺失,孔边缘清晰且周围的视网膜增厚,视网膜下可有或无积液,伴有或无玻璃体后脱离,有时可见玻璃体后界膜对黄斑的牵引;板层裂孔则表现为中心凹外形变陡,部分神经上皮层缺失。另外,发生外伤性黄斑裂孔的患者,常常还会伴有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神经上皮层间水肿,黄斑区增生膜形成,视网膜黄斑出血,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变薄等改变。

  十一、外伤性脉络膜脱离

  对于本条款的理解与适用比较容易,只要是临床能确诊为外伤性脉络膜脱离的就可以引用本条款进行司法鉴定。如果损伤后对视力、视野有功能影响的,可以根据损伤程度引用相关条款进行鉴定。

  脉络膜在视网膜和巩膜之间,含有丰富血管和色素细胞,对外力冲击的耐受性较视网膜差,当眼球受到从前面来的外力的冲击作用通过玻璃体传到后极部时,坚硬的巩膜在其外面又有抵抗作用,使脉络膜在内外两种作用夹攻下而发生破裂和出血或脱离。视力受影响的程度,可因破裂及脱离的部位而异,如破裂位于黄斑部或其周围,可严重损害中心视力。

  挫伤引起脉络膜,引起玻璃体积血。积血量过多时,看不到眼底。止血药物和促进血液吸收药物的疗效尚未肯定。伤后3个月以上积血仍不能被吸收,可考虑作玻璃体摘除术。若伴有视网膜脱离(B型超声波检查)可考虑提前手术治疗。

  出血量不多,开始局限,而后散开。若介质浑浊,应做B超检查,判断是否有视网膜或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裂孔及玻璃体脱离。如有黄斑损伤、脉络膜破裂或视网膜脱离,可影响病人的视力恢复。

以上内容供参考,刑事法律服务专业性强,请咨询专业刑事律师事务所,资深刑事律师咨询电话15695295888。

版权申明:本文是由南京刑事律师事务所原创,转载请保留连接: http://www.wqlsw.cn/qsej/815.html
推荐律师
姬传生-刑事律师网首席南京刑事律师,经济师,兼职教授,特邀研究员,经济学学士,法学硕士,全国律师协会会员,江苏省律协会员,南京律师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优秀刑事辩护律师,知名刑事咨询律师专家.十九年刑事犯罪辩护律师经验,十五年院校刑事诉讼法律功底和人脉资源,三所大学及研究机构教育背景,徐州市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多起无罪和缓刑辩护成功案例.
©南京刑事律师苏ICP备14015718号